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給緘默兒家長的建議

1.     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安全感
每當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感到焦慮,他的肌肉(尤其是聲帶)就會鎖住,讓他發不出聲音。一旦他察覺任何不受肯定或無法確認的感覺,他便會增添罪惡感、挫折感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接著他就更加緊張、更加無法說話。
嘲諷當然會讓孩子受傷,但是問他「你為什麼不說話」、「你何時才要開口?」,等於暗示你不喜歡他這樣、你希望他不一樣,更糟的是你根本束手無策。孩子會擔心讓你失望,因而逃避暴露自己困難的情境。反覆詢問「你今天說話了嗎」、「今天表現如何」,也會讓孩子因為怕你失望而害怕上學。
我們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他有時候說話會很困難,而不是問他他無法回答的問題。告訴孩子,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有害怕的事情,雖然現在他覺得說話很困難,隨著他長大就會愈來愈容易。如果他一次一小步、慢慢習慣說話,有一天恐懼會消失。而現在他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參與活動、盡情玩樂。無論孩子說不說話,都需要你的肯定,所以要正面看待他的努力,並且在孩子嘗試新事物時稱讚他很勇敢。你愈從容沉著,孩子就愈放鬆、進步就愈快。

2.     避免因孩子的行為而感到丟臉或生氣
我們要接納孩子、不要為難孩子,不要逼他和人說話,也不要注意說話的問題。給予他充足的暖身時間,讓他藉由肢體遊戲來舒緩,和他一起做活動,或分配他擅長的工作給他做,這樣他較有可能放鬆,聲帶較有機會恢復動作。

3.     教育家人和朋友,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困難
這就像告訴別人你的孩子真的很怕水或怕狗,希望他們注意。絕對不要讓孩子聽到你跟別人說他不會或不願意說話,這樣他會更相信自己不可能說話,因此更難以打破模式,尤其當你在場!你必須傳達正面的訊息,向周遭人解釋:孩子焦慮時說不出話來,此時問他問題或施加壓力只會更糟,有一天他克服恐懼就會說話,此時很重要的是不能大驚小怪,而要若無其事地繼續對話,彷彿孩子一直能說話!你也要教別人尊重替代性的溝通方式,包括:點頭、用手指、微笑、揮手、寫字,以及透過朋友或爸媽說話。
例如:「喬伊需要一些時間暖身,請不要認為他沒有禮貌。」
「這裡很好玩,艾咪回家一定會說個不停,但是現在不必擔心她暫時沒有說話,因為她需要先觀察和聆聽。」
「山姆很開心,我們讓他以自己的步調加入,他便可能開始說話。」
潔德喜歡和你玩,她可以表演洋娃娃做的事,以後她也可能跟你聊洋娃娃。」
「我們聊天,莎拉聽,她想發表時就會插話或傳簡訊給我。」
「吉瑪熟悉這裡每一個人之後,她會像在家裡一樣多話!」
「你可以幫我確認如果戴爾說話了,沒有人會大驚小怪嗎?你若無其事的回應,他就容易繼續說話。」
「阿里現在更敢和成人說話了,但是一開始請讓他先對朋友說話,這樣很有幫助。」

4.     聚焦於孩子做得到的事
無論和朋友、孩子或自己對話,你都要聚焦於孩子做得到的事,而非做不到的。支持孩子的興趣和創意才藝,並且找到合適的方式讓孩子展現才能。

5.     保持忙碌和規律作息
活動和運動對心理、身體和靈魂都好,而且有助於防止焦慮。呆坐著沒事做會增加焦慮,不確定當天的時間安排也會。每天一開始就要計畫好時間表,其中包括運動時間,例如:年幼的孩子放學後釋放壓力,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掃樹葉或遛狗。

6.     記住,逃避只會增強恐懼
如果我們替孩子做事,或讓他完全逃避活動,我們給孩子的訊息是:這些事太難、太可怕,他做不到。當然,我們不希望孩子失敗受挫,但是讓他不需參與,便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他學習、成功且變得獨立的機會。秘訣是:讓活動變更簡單、時間更短或更能處理,讓孩子較能承受和嘗試。孩子由此學到,焦慮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處理的。如果他面對焦慮的唯一方法是完全逃避,那麼成長過程中就學不到應對的策略。
例如:不要替孩子點餐,讓他自己用手指菜單。
不要完全不參加聚會,提早到,那時較安靜,然後只待十五分鐘,可能孩子會要求待久一點!
有人給孩子東西時,不要幫他拿,先告訴孩子去拿沒關係,必要時可以要求那個人把東西放在方便的地方,等孩子準備好再自己去拿。
有人邀請孩子聚會時,不要拒絕,詢問對方你是否也可以去當幫手。
在孩子完全放棄參與之前,嘗試和他釐清哪部分很困難,並找出解決方法。
如果孩子請假沒去上學,不要讓逃避變成好玩的選項,原來的上學時間裡孩子應該休息或做功課,不應玩耍。
和孩子討論上學的擔憂,請學校支持,讓孩子有正面的返回上學過程。
不要幫孩子回答(這很快就變成習慣!),嘗試以下方法:
* 覆述一遍問題,讓孩子可以看著你、回答你。
* 覆述時把問題改成是非題,讓孩子可以點頭或搖頭。
* 轉個彎,例如:「待會彼得比較適應了我再問他」,或是「彼得,你要不要想一下,待會告訴我?」

7.     陪伴孩子要以活動幫手的角色,而非孩子的個人助理
如果孩子必須有你的陪伴才可能參加校外教學、餐會或足球,你可以自願當活動幫手。你必須和其他的孩子聊天,積極參與,幫助孩子社交,而非讓他更依賴。

8.     讓孩子知道將會發生的事
事先告知孩子作息的改變,也要告知將有新的事件,讓他有所準備。排演生活上會碰到的事或做成遊戲,例如:看醫生、視力檢查、去麥當勞,或訂外帶餐點。和孩子輪流當病人、醫生、服務生等,還有練習接電話、記訊息。盡早到新學校拜訪老師並提供資訊。拍照片給親戚看。在夏日市集丟濕海綿。

9.     提供逃脫路線
當我們處於害怕的情況,如果知道受不了時可以退出,就會比較安心,例如:給牙醫暫停的訊號、求救簡訊,以及獨自離開的交通方式。小孩較無法控制逃脫路線,因此提供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如果對於學校旅遊或去朋友家感到焦慮,你可以在午餐時間去接他,讓他只去半天,或是隔一段時間就打電話,看看需不需要去接。慢慢的把孩子參與的時間拉長。

10.  不要丟給孩子意外狀況
許多家長不喜歡預告即將發生的事件,因為孩子會擔心好幾天或好幾個星期,並且盡全力逃避。他們喜歡當天才告訴孩子,這樣孩子沒有時間想太多,所以應付得不錯。
但這個策略有風險,它會增加而非降低焦慮。表面上,它好像效果不錯,但這只是短期。即使孩子對於突發事件應付得不錯,他通常是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而非感到放鬆和能夠掌控。長期下來,他老是懷著警戒,等待下一個意外狀況,於是開始懷疑凡事不可相信表面。而且他的學習機會被剝奪,無法體會焦慮不需去除,而是透過準備和因應策略來處理,例如:教育相關人員,以及提供逃脫路線。

11.  要記得和小孩說話跟和大人說話一樣可怕
幫助孩子和其他小孩玩,而不是讓他自己去玩。加入他們,開始時玩可以不用說話的活動或遊戲,讓大家都能專心玩樂。

12.  和孩子確立安全界限,讓他一小步、一小步前進
一起笑、唱歌、跟著唸、和爸媽說話,這些都比和其他人說話容易得多。但是孩子往往害怕做了這些事,有人會注意他而且期待他說話。你要和孩子確認:
例如:「奶奶知道你還不能和她說話,但是在她面前和爸媽說話沒有關係。」
「和老師說話目前對你還很難,但是笑沒關係。」
「你可以一起跟著唱,沒有人會因此要求你說話。」
「你可以小聲和我說話,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你不必自己說話,你可以試著跟大家一起唸。」

13.  用電話和錄音做為說話的墊腳石
www.talkingproducts.co.uk可以購買可愛的說話禮物或玩具,例如:可以錄音的卡片和相簿。如果孩子還無法面對面和親戚或老師說話,他可以手機留言或用通訊設備聊天。不妨讓家裡孩子輪流在電話答錄機裡錄音。老師可以在電話裡聽孩子對家長唸書,取代在教室唸。此外,孩子可以用語音辨識軟體,習慣對陌生人說話。這可以增加信心和音量,並且練習重覆對方的話而不恐懼。因為是對著機械而非人說話,孩子會有安全感。很快孩子就會用電話定比薩了!

14.  推展界限,從安全的陌生人開始
有時候可以放心的讓孩子自己來,讓他培養多一點決心,去面對和克服恐懼。他的表現可能會讓你驚喜!例如:向孩子解釋,你很忙沒辦法停下來,但是如果他想要冰淇淋,可以給他錢。你不要幫他買。如果賣冰淇淋的走了,平靜的對孩子說:「沒關係,你明天可以再試一次。」告訴孩子,買東西只需要說幾個字,不用對話。

15.  鼓勵孩子小聲說話,不要耳語
偶爾你真的聽得到、或你在趕時間,才接受孩子耳語。嘗試不要低頭讓孩子對著你的耳朵說話。耳語容易變成習慣,成為另一個逃避方法。非常小聲的說話也比耳語好得多,因為聲音會隨者孩子的信心增加而逐漸放大。如果孩子想和你說話,但是怕被聽到,你可以:
(a)   側身擋住孩子擔心的那個人,維持和孩子目光接觸,小聲說:「再說一次。」(不要耳語),或「沒關係,他沒在聽。」
(b)   離開那個人,直到距離足夠讓孩子能和你面對面說話,而非耳語。如果你在正在和別人談話,要孩子等一下,你會過去和他說話。
你不需要解釋原因,但如果孩子問你,為何不能耳語,你可以說,太常耳語會喉嚨痛。堅持這樣做,很快的孩子便不需離開那麼遠。不過這個技巧只適用於只要沒有別人在,孩子便可自在說話的人。

16.  請朋友、親戚、店員等,透過你和孩子說話
如果孩子無法直接回應別人的問題,他可以透過你。
例如:「你兒子想要先試穿什麼顏色?」
「馬克思,你想先試穿什麼顏色?」(馬克思指棕色的鞋。)
「棕色的,麻煩你。」 

「我喜歡馬克思的上衣,你可以問他,他上哪個學校嗎?」
「馬克思,你喜歡學校對吧?它叫做什麼?」
「聖約瑟夫。」
「馬克思說,聖約瑟夫。」
如果孩子和你在公共場所很放鬆,而且他知道你不會逼他直接對別人說話,你會發現,他開始不用你當媒介了!

17.  幫助孩子安全的釋放壓力
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緊張、焦慮、無法說話,是很大的壓力。孩子累積的情緒,一回家就宣洩,波及全家人,這是常見的情況。你必須了解孩子會這樣是自然的,你要提供他一個寧靜、安全的地方,而不是更多情緒困擾。孩子放學後、做功課前,可能需要完全放鬆,或需要以運動紓解挫折感,例如:跳彈簧床、玩球或游泳。暴力的電動遊戲不是好主意!
你的孩子如果是青少年,可能會用平淡的語氣說話,聽起來粗魯又挑釁。不要被激怒,否則你會讓孩子壓力更大,讓情況更糟糕。體會他的焦慮,深呼吸一口,保持平靜溫和的語氣。如果孩子以語言或肢體發洩,就平靜的說:「你今天過得不好,我很難過。」然後離開,讓他自己聽音樂、搥枕頭,或寫出來,直到他覺得好一些。等一切平靜下來,認同孩子的挫折感,但要向他解釋,家人並不須要承受他的怒氣,所以如果他想找人出氣,家人會閃開。和孩子討論其他的宣洩方式,並且告訴他,如果你知道他挫折的原因,或許你可以幫忙。
最後,檢視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孩子是否有理由擔心你的行為?如果它必須擔心你,他就無法進步。

18.  讓孩子知道,放輕鬆、娛樂一下沒關係
如果家長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想讓孩子和家裡都整潔無瑕,孩子會經常擔憂灑出或打破東西,手上或臉上沾到食物、碰到不乾淨的東西,或弄亂房間。當他在學校或其他人家裡察覺到不同的標準,會覺得非常焦慮。他會無法忍受無拘無束的行為,也無法參加會弄髒的活動,例如:畫手指、紙黏土,或挖蟲子。
怕髒、怕弄亂東西,可能變成怕用公共廁所、怕冒險。這當然會影響孩子和人輕鬆相處和交友的能力。全家人一起享受餐點、園藝、烹飪和玩,不要擔心弄髒,是很重要的。收起濕紙巾,活動結束在拿出來用吧!

19.  如果家裡和學校說不同語言,你要做好榜樣
孩子需要聽到你在學校以及和同學說學校的語言,你要示範學習很好玩,而且犯錯沒關係。問老師一天中可不可以找個時間,讓孩子和相同母語的同學一起教其他同學他們的語言,讓大家體驗學習新語言的感覺。

20.  以視覺化方式解釋、指示和提醒
焦慮的孩子很快就覺得負荷超載、容易忘記,且容易拘泥於字面或表面意義。焦慮會讓大腦「當機」,使人無法接收到所有外界訊息,無法彈性或理性的思考。把指令寫下來,讓孩子可以查看,不需要記得。如果孩子反覆問同一個問題、一再的確認,就寫下來給他,他再問時,你就叫他自己看、告訴你答案。

21.  承認焦慮,但不要以情緒反應火上加油,冷靜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提供清楚的行動步驟
孩子需要你表達簡短的同理心,接著提供確定的引導和力量。他不需要你生氣、擔憂的表情或保護的擁抱,這些只是肯定他的懼怕有理。例如:如果孩子抱怨肚子痛,你可以說:「好可憐,我知道你有點擔心,但是賈許媽媽瞭解等待的重要,你需要準備好才會說話。我想到一個辦法,你可以趁等計程車時,看你想要的商品目錄。」
如果孩子不想看醫生,你可以說:「我們可以帶東西去候診室玩,現在就來選遊戲。」
如果孩子很難離開你,你可以留下來,但是不要黏著孩子或把他抱在膝上,你要和他一起探索空間,找事情做。合適的話,向孩子解釋你和其他人會如何讓他更容易適應。
年齡較大的孩子需要討論去新學校、換班級和參加學校旅行的恐懼。將孩子的焦慮具體化,拆解成許多元素,一一寫在紙上,例如:搭遊覽車、穿對衣服、上廁所等。然後把這些元素分成三類:我不用擔心的事、我有點擔心的事,以及我非常擔心的事。然後討論先處理哪個部分、運用什麼策略。有些事可能需要留到下次再處理,但是一旦具體化,事情就似乎比較容易處理。除非像這樣拆解問題,否則孩子不會了解焦慮的來源,因此會想要完全逃避。

22.  以提出問題來回應孩子的焦慮疑問,讓孩子成為問題解決者
孩子試圖控制焦慮時,往往會問爸媽一堆問題。
例如:誰會去那裡?
要去多久?
他們走了嗎?
你會和老師說話嗎?
回答孩子的疑問通常無助於緩解焦慮,你可以回問,幫助孩子開始瞭解自己的焦慮,並且思考因應策略。
例如:你擔心誰會去嗎?
你覺得你可以待多久呢?
你為什麼希望他們離開呢?
如果我和老師說話,你希望我說什麼嗎?

23.  欣賞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
我們無法改變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人格,而且也不想改變!他們是一群天生敏銳善感的孩子,他們認真的生活,以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弱點是:傾向被新事物、變化和批評所淹沒;強項是:同理心、忠誠和善良的本性。當我們公平的對待他們,讓他們得以展現真實的本色,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往往遠比同儕更有創意、更能深入細膩的觀察。

美琪‧強生(Maggie Johnson2014年,中譯發布於2017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