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延誤的因素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只能和少數人自在的說話,每當需要和其他人說話,他們便會感到恐慌和極度焦慮。這並非刻意針對說話對象,而是他們過去說話困難的經驗已經發展為自動的機制。然而朋友、家人和老師往往不經意的強化了他們的說話恐懼,主要透過兩個方式:(1)對孩子施加說話的壓力(施壓的方式常很微妙);(2)允許孩子完全放棄參與社交情境。我們必須去除所有的壓力,然後幫助孩子以自己的步調,採取在承受範圍內的細小步驟,逐漸面對恐懼。
家裡強化緘默/延誤進步的可能因素
    孩子經常聽到「他/她不願意說話」
    未能開誠布公的和孩子討論說話焦慮
    即使孩子明顯的不舒服,還是要求他說話
    未曾認可孩子的努力,只傳達否定和失望
    孩子感受到家人因他的緘默而非常焦慮和丟臉,因此壓力很大(例如:經常詢問有無進步、表示關切、給予鼓勵而非有用的策略,或質問孩子為何如此、何時才會改變)
    為孩子訂下不切實際的說話目標並給予獎賞
    缺乏說話或溝通的期望或需要
    家長或手足總是幫忙孩子躲避困窘、焦慮或失望
    家人以緘默面對陌生人或表達憤怒,對孩子產生示範
    孩子缺少機會參與和觀察家庭以外的社交互動
    強烈的告誡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冒險
    家人缺乏社交生活,無法示範社會互動
    允許孩子躲避任何引起焦慮的活動,而非視需要調整活動,並幫助孩子瞭解和控制焦慮
    孩子退縮時給予愛心和擁抱,而非參與時給予
學校強化緘默/延誤進步的可能因素
    未能開誠布公的接納學生的說話焦慮
    學生感到自己因不說話而被同儕/成人否定
    學生感受到說話的壓力(例如:被指名說話而成為注目焦點、害怕被點到提問題或唸課文)
    成人盯著學生看,等他開口回答,或是堅持學生要看著自己
    獎勵學生可能做到而非實際做到的事
    加諸學生不切實際的期待且未提供策略(例如:「你今天要和我說話嗎?」、「你不告訴我,我沒法幫你。」)
    學生總需面對許多聽眾、承受被聽見聲音的風險,沒有機會和成人一對一溝通,或是和在家可以說話的朋友一起活動
    期待學生自行開口求助、要求上廁所、向老師報告生病和遭到霸凌,但他做不到
    同儕嘲諷或要求學生說話,或過度保護(例如:「他/她不會說話」)
    缺乏社交關係,同學或老師的孤立或忽視
    背叛互信(例如:學生未同意就撥放錄影或錄音、不同的老師傳達不一致的訊息和期望)
    學生不需改變,因為替代性的溝通方式取代了說話,而非成為導向說話的墊腳石
    學生說話之後受到注意,而非若無其事的繼續對話 
美琪‧強生(Maggie Johnson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