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曾經困惑著我,也常聽別人提起。我想起一篇很有幫助的文章(Alison Wintgen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Selective Mutism to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ackling Selective Mutism: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2015),摘譯如下,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5)裡,選擇性緘默症歸類於焦慮障礙,而自閉症類群障礙則自成一類,然而臨床上兩者有一定的共病比率。
《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提到,有「單純的」選緘,也有「複雜的」選緘,即兼有自閉症、學習障礙、強迫症等(中譯本p38-39)。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裡四位同時有選緘和自閉(亞斯伯格)的人,分享親身故事。他們共同的感想是,選緘比亞斯更鮮為人知、資源更少,也更難以承受(中譯本p213-234)。
瑞典哥德堡大學神經精神醫學中心發表於2018年5月7日的論文(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https://goo.gl/mVWxC4),檢視97位4至18歲選緘者,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者占63%,但這個數字被質疑因為取樣偏頗而過於高估。
✶✶✶
☆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標準
1. 持續地無法在需要說話的特定社交情境中說話(例如:學校),儘管在其他情境可以說話。
2. 上述困難妨礙教育、職業成就,或社交溝通。
3. 此困難持續至少一個月(不包括入學的第一個月)。
4. 無法說話並非因為對於社交情境所須使用的語言,缺乏了解或感到不適。
5. 此困難無法以溝通障礙做更適切解釋(例如:兒童期初發型語暢障礙),且並不僅只發生於自閉症類群障礙、思覺失調或其他精神病症的病程中。
☆自閉症類群障礙的診斷標準
1. 跨情境且持續的社交溝通和互動障礙,符合以下三個子類:
(1)社交和情緒互動缺損:無法進行正常社交方式,以及有來有往的對話;較少分享興趣、情緒或情感;無法起頭或回應社交互動。
(2)非口語溝通缺損:包括眼神接觸、身體語言、手勢、表情。
(3)發展、維繫和了解人際關係的缺損:難以做出符合情境的行為,很難分享想像性遊戲和交到朋友,對同儕缺乏興趣。
2. 侷限且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符合以下四個子類中的兩個:
(1)刻板化或重複的做動作、使用物品或語言。
(2)堅持一樣、慣例或儀式化的口語或非口語行為。
(3)異常強烈、侷限和固著的興趣。
(4)對於感覺刺激具有過高或過低的反應,或異常的興趣。
✶✶✶
自閉症和選擇性緘默症看起來的確相像,但仔細探究卻有差異,背後有不同的原因,以下分項比較。
溝通困難
在學校等情境中,選緘和自閉的孩子乍看之下同樣無法溝通。但是,選緘孩子的困難取決於情境和對象,一旦回到舒適圈,他們便能正常交談。而自閉的孩子連和親近的家人也很少交談,他們的困難取決於話題,碰到真正感興趣的話題才會開口。
不喜歡新奇和改變
選緘和自閉的孩子都喜歡確定性,難以適應改變,例如:調課或代課老師。然而原因卻有不同,選緘的孩子是出於焦慮,例如:新老師會叫他說話;自閉的孩子則是因為固定的作息被打亂,而失去安全感或感到困惑。
社交孤立
選緘的孩子在不熟悉的環境或團體中顯得孤立,但自在時便不會。但是自閉的孩子即使在熟悉的情境或和熟悉的人在一起,也顯得孤立。
缺乏社交技巧
選緘的孩子無法表現禮貌、與人交談,或練習團隊合作,因此很難發展社交技巧。因此幫助他們克服緘默之後,還需要訓練社交技巧。自閉的孩子可以經由社交技巧的訓練而進步,但社交困難仍是他們本質之一。
完美主義
選緘和自閉的孩子都可能表現出完美主義。選緘的孩子謹慎、節制、不願冒險,不犯錯是為了避免被注意、被批評;自閉的孩子則是因為固著的思考和過度執著於細節。
不自然的眼神
選緘和自閉的孩子都可能眼神不自然。選緘的孩子經常處於警戒狀態,怕別人要他說話,因此眼神可能像凍住一般,或是低頭看地上。自閉的孩子則是交談時眼睛並不看著對方,眼神不跟隨談話內容流動。
難以回應開放式問題
選緘的孩子必須一次一小步的建立說話的信心,逐漸從溝通負荷量較低的問題,例如:制式、簡短的回答或封閉式問題,進展到溝通負荷量較高的開放式問題,例如:表達個人或爭議性意見。自閉症的孩子則是對於抽象語言理解困難,思考固著,因此是非、選擇等封閉式的問題,對他們較容易。
✶✶✶
理論上,正確的診斷有助於取得有效的資源和教育安置。然而我們可能發現,即便有了選擇性緘默的診斷,接下來卻找不到對應的資源。
這篇原文後半段探討診斷如何進行,我就不譯了,留待專業人士去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