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搭起說話的橋樑—過渡階段的策略

會翻譯這篇文章是因為,碰到許多人誤以為對孩子好、讓他放鬆,他就會說話,結果徒然讓緘默更固著。希望藉由本文讓大家瞭解必須在第一時間採取對的策略,才會有效。
此外,文章提到運用「說話媒介」讓孩子漸進的說話。我曾充當孩子的媒介、孩子能透過我讓別人聽到聲音。原本這是進步,但卻有老師誤解成因為媽媽過度介入,孩子才無法說話。老師說媽媽要放手,結果兩年之後孩子的緘默更固著了。希望要是再有人這樣誤解,這篇文章可以派上用場,不要像我孩子當初的遭遇。
幫助選擇性緘默孩子最大的難處,就是需要周遭人的瞭解和配合。以下就是這篇文章,寫得真好啊!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有各種表現方式:有些完全凍僵,無法溝通;有些較為放鬆,能運用手勢、點頭等非口語溝通;有些能和特定對象在特定情境中耳語,但情境換了就不行。
因此每個選擇性緘默孩子的溝通程度不一,但事實上,如果不進行策略、介入輔導,孩子感受到大家期盼他說話因而更加焦慮,那麼通常孩子便會「卡住」在非口語溝通、無法進步。
問:如果孩子感到放鬆,就會開始說話嗎?
答:如果有這麼簡單,我想選擇性緘默症就不是障礙,而只是少數人的輕微問題罷了。其實光讓孩子輕鬆自在,通常他還是無法說話。我們的研究顯示,除非運用輔導策略,否則孩子仍然只會非口語溝通,頂多極為有限的進步,而且孩子若感覺周遭人期待他說話,情況就更糟。
問:對於可以非口語溝通的孩子,降低焦慮是否足以讓他說話?
答:大多數孩子都不行,尤其年紀愈大愈困難。孩子會用手勢、點頭、寫字來回應,甚至看起來自在而專注,但仍持續緘默。
問:既然孩子不焦慮、較放鬆,為何還是不說話?
答:緘默已成為習得、制約、僵固的行為模式,幾乎無法改變。尤其周遭人愈努力嘗試要孩子開口,例如問他為何不說話,就愈強化緘默。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往往卡在非口語溝通階段,即使感到輕鬆自在,仍然不會自動開始說話,尤其已經緘默多年的孩子或青少年更是加倍困難。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他快要開口說話了!我知道就快了!」但可悲的是,說中的機率非常低,尤其長期緘默的孩子更不可能。只有極少數狀況是例外:孩子只有在一、兩個地點緘默,其他地點都能說話,例如只有在學校才緘默,在其他地方就可以和老師、同學說話,孩子的緘默侷限於學校,一旦到了新環境、沒有人知道孩子的過去,就容易開始說話。
對於絕大多數年紀較大的孩子,尤其已經在特定地點(例如學校)以及和特定對象(例如某些親戚朋友)緘默多年,開口說話之路可以說是「看似很近,卻很遙遠」。
問:如果降低焦慮還不夠,究竟如何讓孩子說話呢?
答:運用過渡時期策略,幫助孩子掙脫制約行為,搭起從非口語溝通到口語溝通的橋樑。大多數的輔導或治療計畫都遺漏了這個關鍵性階段。
治療計畫往往只專注於「降低焦慮」,忽略了以「結構性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擺脫制約行為。若治療僅限於診所,缺乏診所以外情境的策略,則難以有效。
問:有沒有可行的過渡時期策略呢?
答:有!有千百種策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說話媒介
孩子透過人(家長、手足、朋友)或物(玩偶、卡通角色、手)來說話。孩子已可非口語溝通,便可嘗試藉由向「說話媒介」耳語或小聲說話,對別人間接回應。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漸進步驟不同:有的孩子還可以「告訴」說話媒介讓旁人聽到;有的需要先貼近說話媒介耳朵、然後一個拳頭的距離,再慢慢拉遠;有的需要從視線之外開始,例如事先錄音。說話媒介的工具和做法很多,重點是提供孩子可以掌控、細分的過渡階段。
二、發聲儀式
用「偷渡」的方式讓孩子進入說話。以認知引導讓孩子「機械化」的發聲,再以「儀式化」、「控制化」的步驟將聲音塑型為口語,練習過程中孩子須能掌握做什麼、如何做、在那裡以及和誰。緘默狀況較輕微的孩子,可以用簡短的字當做第一步。步驟進度由專業人員指導做成表格,但由孩子選擇發哪些聲音、如何發聲、順序如何、誰可以參與、在哪裡進行,以及問什麼問題。有些孩子需要由非口語表達開始,例如拍一次是yes、兩次是no,或是先以錄音方式。
有些孩子可以簡單的聲音或氣音起步。很多孩子適合使用字母或音標,做到的就打勾,常用於起步的聲音包括:H(噴氣音)、S(齒間氣音)、W(吹羽毛音)。孩子完全了解這個過程,他根據表格裡的詳細步驟在學校練習,或許還和特定對象在家裡練習。
三、輔助工具,例如錄音機
有些孩子不介意別人聽到他的聲音,有些則會恐懼或抗拒。不要強迫孩子錄音,也不要拐騙孩子之播放錄音。如果孩子對於錄下他的說話或簡單的聲音感到自在,才可以用錄音機等輔助工具進入溝通的過渡階段。這對於不敢在別人面前發出聲音、但不介意讓別人聽到自己聲音的孩子,最為適合。通常可以錄下「是」和「不是」或簡短的回答問題。其他可以幫助孩子初步回應或發聲的工具有:喇叭、變聲器、哨子。我們有時會建議讓孩子錄音完成學校的口語作業,讓老師或某些同學聽,或供老師評分。
並沒有一套一體適用的過渡階段策略,大多數孩子彈性選用上述方法。
對陌生人的策略,通常不同於對孩子認識、習慣緘默的人。
每個孩子適合的策略都是獨一無二的,儘管一開始策略的原素可能都類似,但如何安排運用才決定最終的成果。
譯自Dr. Elisa Shipon-Blum,President and Director of the SMart Center,founder of the SMG (www.selectivemutism.org),Director of the Selective Mutism Research Institute (SMR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