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氣質敏感的孩子

高度敏感、容易焦慮的孩子,一旦碰上過份嚴厲的老師,管教風格具有威脅、侵略性,營造肅殺氣氛、讓學生鴉雀無聲,便容易形成選擇性緘默症。這不但是研究文獻的共識,也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孩子的幼稚園老師和低年級的生活老師溫暖可親、擅於鼓勵,讓他從害羞緊張變為踴躍發言。但小學四年連續兩位導師都很兇,孩子逐漸由踴躍發言,變為聲音極小,然後在學校完全無法說話,任何陌生情境都極為焦慮。
最近讀了一本談敏感男孩的書The Strong Sensitive Boys,作者是Ted Zeff,讓我更瞭解孩子了。尤其是以下段落:
「敏感的孩子若成長於壓力巨大、缺乏支持的環境,會比不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憂鬱、焦慮、害羞、不健康;但若成長於溫暖、支持的環境,敏感的孩子就會比不敏感的孩子更快樂、健康、具有社交能力和挫折承受力。」
「由於班級中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不是高度敏感,老師的訓練過程並未考量高度敏感孩子的需求,所以老師不會辨認敏感特質。」
「許多老師抱持一個錯誤觀念:對男生必須比對女生更嚴厲、更強烈處罰。老師不瞭解班上有百分之二十的男生屬於高度敏感,苛刻的紀律對他們有害無益,而且可能造成創傷。」
「只要被老師羞辱過一次,就可能毀了一個敏感男孩的整個求學過程。」
敏感的人原本就是少數,所以老師多屬於不敏感,很難體會敏感孩子的需求。敏感的孩子從來不會擾亂秩序,但當老師疾言厲色要全班安靜,否則便如何、如何的處罰,最受傷的就是敏感的孩子。老師的管教總是針對班上最難馴服的孩子,當老師以強烈手段讓這些孩子乖乖聽話,敏感的孩子早已受傷。敏感的孩子進入新環境需較長的適應期,如果老師帶新班級以「下馬威」來建立威嚴,就會嚇到敏感的孩子,使得接下來的學校生活都無法適應。再者,當孩子因焦慮而動作太慢、無法應答,慣於嚴厲的老師會將他視為頑逆反抗而加以責罵、處罰,更加重了孩子的焦慮。孩子若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便發展出心理疾病了。
「只要被老師羞辱過一次,就可能毀了一個敏感男孩的整個求學過程。」這真的說到我心裡的痛了。只是我想,不敏感的老師可能一直無法體會,可能自豪將班上秩序管得很好,不會去想到安靜但受傷的孩子、再也說不出話的孩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