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出版了!

書名:《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
作者:Maggie Johnson & Alison Wintgens
譯者:黃晶晶
專文推薦:宋維村、張正芬、王意中、王淑娟、邱姵寧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頁數:376
唯一最完備的中文書,細述有效的改善方法,包括國外和臺灣的實例各十個,以及臺灣緘默兒畫作。

找書去👉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

譯者序:為沉默的孩子發聲

翻譯《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對我有重大的意義。由於家人親身經歷,以及處境相同的朋友不吝分享,我深深體會到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在無知、誤解和缺乏協助資源的環境中疲於奔命、孤軍奮鬥。書中許多段落讓我讀來格外心有戚戚焉,完全道出我的心聲,例如:

♦ 選擇性緘默症不會長大自然好,「如果不設法改善,將衍生更嚴重的問題」。(p. x)
大人往往以為孩子只是害羞、慢熟,或「不想說話而已」,他們沒聽說過「選擇性緘默症」、或不知道它是明確定義的障礙,徒然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讓孩子在長期抑鬱下,問題日益棘手。

♦ 「當選擇性緘默的孩子被要求說話,他所感受到的壓力之大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p. 19)
大人誤以為孩子驕傲、頑抗、不屑說話,其實孩子很想說話,卻因恐懼和焦慮而說不出來,即使受傷、遇到危險也無法求救。有些孩子還伴隨頻尿、肢體僵硬、無法與人眼神接觸等焦慮症狀,看起來像自閉症和腦性麻痺。

♦ 「小孩做到預期的溝通行為時便獎勵他,而出現不如預期的行為時則忽略他(絕對不要處罰)。」(p. 120)
一般人都接受不可因孩子的障礙而處罰,但卻會責罵緘默的孩子沒禮貌、動作慢。當家長請老師多讚美、不要處罰,也常被誤解為過度保護, 其實溫和、放鬆的環境是幫助緘默孩子的先決條件。

♦ 「善意但未經規劃的做法...往往反而強化緘默的行為。」(p. 27)
周遭人以直覺、以自己的想像去做,結果愈幫愈忙。有人嚴格要求、有人包容放任,也有人以為孩子放鬆後自然會說話,他們不知道有正確方法可以協助孩子大幅改善。

♦ 「既然有方法可以相當快速而簡單地改善情況,不予採用似乎是既愚蠢又殘忍。」(p. 23)
依循由易至難的說話階段,運用悄悄融入、塑型等行為引導技巧,便可幫助孩子一次一小步的克服說話恐懼。然而許多大人仍讓孩子不斷的嘗試和失敗而更加焦慮。也有人因為孩子看起來毫無反應,以為他拒絕合作,其實是大人沒有用對方法。

♦ 「輔導計畫應盡可能獲得家長的參與,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一開始就在家長帶領的活動中沒有焦慮的說話。」(p. 126)
周遭人常常要求「家長放手」,這樣孩子才會更堅強。這或許適用於一般孩子,但對於緘默的孩子,家長卻必須扮演橋樑的角色,幫助孩子順利過渡,直到輔導者能接手,家長才宜放手。

♦ 「人們常常以為,一旦孩子對一、兩個人說話,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p. 179)
孩子終於開口了!但他還很脆弱,如果過早放手,極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再度退縮,必須持續輔導,直到孩子可以在所有情境和所有人自在說話。

♦ 「沒有學校的投入便不可能繼續進行輔導計畫。」(p. 206)
這就是孩子和家人最大的困難!選擇性緘默症的顯現、惡化或改善,都在學校發生,然而大多數老師卻對它一無所知,輔導室和特教老師也欠缺相關訓練和經驗。老師期望孩子求診心理師,卻不知道自己才是關鍵。加上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判若兩人,親師之間極易產生誤解。好不容易老師有一點瞭解,換了一批老師又得重新開始。孩子日復一日處於誤解和無助,非常不公平。

  在翻譯過程中,我和家人到加拿大安大略省體驗當地的小學,實際看到本書的方法幫助很多孩子進步。那裡從幼稚園開始的特殊教育政策便包含「選擇性緘默症」,明訂巡迴學校的語言治療師必須幫助老師及早辨認並瞭解孩子的需求,實施「一次一小步計畫」;同時在教室藉由座位安排、非口語活動等方法降低孩子的焦慮,並以彈性的評量方式避免孩子的障礙影響學業成就。儘管在當地這仍是新的領域、仍有改善空間,但友善的環境讓家長和孩子輕鬆許多。

  在臺灣,雖然欠缺當局的重視和制度的支持,仍有老師靠著自我學習和無比的耐心讓孩子脫離緘默,但這樣的機運可遇不可求,許多老師和家長仍不瞭解,許多緘默的孩子仍然無助。最近一些熱心的老師和家長開始在網路上互相分享、凝聚力量:

♦ 臉書不公開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201513733329226/
♦ 「關心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部落格http://mutekid.blogspot.tw/
♦ 一位老師的輔導記錄http://evi0124.pixnet.net/blog
♦ 一位香港輔導員的記錄http://selective-mutism.weebly.com/
  
  感謝心理出版社願意投入這個鮮為人知的領域,謝謝細心的編輯、寫序的專家,以及提供篇名頁畫作和心情故事的朋友。翻譯這本書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卻懷抱大大的心願,希望有更多人為這群沉默的孩子發聲,讓這樣的孩子儘早受到辨認與協助,脫離緘默和焦慮的牢籠。

黃晶晶 謹識
2013年10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