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Facebook上來自選擇性緘默少女Jessica Thorpe的訊息:
請記得,有溝通障礙的人或許不能對外傳達訊息,但他能夠向內接收所有訊息。當你指指點點、投以異樣眼光,或不假思索的因為他無法溝通便以為他無法瞭解,那麼你就傷害了一個人。溝通障礙的人也有情感,也有權利被當成正常人來對待。
原文如下:Remember that people with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may not be able to send the message out but they understand EVERYTHING going in. When you point, stare or assume that because they cannot communicate they cannot understand you are hurting someone. They have feelings too and deserved to be treated normally.
看了這段話,我很有感觸,和其他緘默孩子的媽媽聊,她們也有同感:別人經常有意無意的把孩子當空氣。
緘默的孩子不會干擾秩序,看起來像木頭、沒有反應,於是周遭人很容易忽略他。老師問問題會跳過他、分組時漏掉他、同學上台沒他的份、分配工作也沒想到他;同學在他周圍熱絡聊天、嘻戲,彷彿他是隱形人。緘默的孩子也很努力的聽、也願意盡力的參與,可是因為他無法表達,所以被遺忘、被孤立。每天,在每一分一秒焦慮的時刻,他想說話但說不出來,沒有辦法爭取別人的注意,總是默默的承受不斷、不斷的挫折感。但是周遭人往往無感、無知。
有人說:「我不想太注意他,怕他緊張。」那孤立他,他就不緊張嗎?有人說:「他排斥我、不和我說話,我沒辦法幫他。」其實緘默的孩子內心渴望有人願意伸出友善的手。有人說:「他不想說話、不想參與,就不要勉強他。」可是他其實和別人一樣想參與,可不可以動動腦,找出他也可以參與的方式呢?也有人習慣在孩子面前以第三人稱談論他:「你幫我告訴他」或「你帶他過去」,彷彿孩子聽不見或不在場,孩子心裡是什麼感受呢?隊伍行進時,肢體僵硬的孩子跟不上,老師押隊卻押在緘默孩子的前面、漏掉了他,看著老師和同學的背影,奮力想跟上、手腳卻不聽使喚的孩子,又是什麼感受?如果落隊發生危險,緘默的孩子無法求救,即便被霸凌也無法開口反抗或報告,老師可以試著不要忽略他嗎?
緘默的孩子的確不宜過度注意、造成壓力,但也不能忽略,他需要學習和別人互動,如果忽略他、不帶領他參與,他如何能進步呢?
當其他孩子忘情的搶著玩遊戲、搶著打球或做實驗,靜靜站在一旁的緘默孩子也想參與,可是無法說出:「我也要玩」,緊繃的肢體也無法主動去爭取。此時如果有老師或同學說:「換你玩了」,或是溫和的帶領有些害怕的緘默孩子去嘗試,他便多麼感謝,可以快樂好久!
緘默的孩子想要進步,只要周遭的人願意瞭解怎麼幫助他(其實方法並不難),他會盡力配合。但是大家總有太多的理由(或藉口)不幫忙,而緘默的孩子無法說明、無法辯白、無法抗議,只能任憑焦慮累積、壓抑。當你任意詮釋他的行為、合理化自己對他的忽略,你便是欺侮了他的障礙、傷害了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