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老師如何幫助選擇性緘默的幼兒

2021年4月10日在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由選緘協會邱姵寧醫師和黃晶晶理事演講「如何幫助選擇性緘默的幼兒」,共有一百位台北市公私立幼教老師參加。以下是由黃晶晶節錄自三個小時的內容。

全文:

很感謝文山特教學校辦理這場,更感動這麼多幼教老師來參加,聽說報名太踴躍所以換場地。剛才邱醫師這麼豐富跟精彩的演講,我主要就是把她的演講做一個整理,然後提供一些例子。

陷入選擇性緘默

各位老師,我們以幼兒的角度來想像一下,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幼兒園。過去你都是在溫暖的家裡,忽然之間被丟到一個陌生的情境,你又是屬於天生比較敏感的小孩,所以在一堆吵雜跑跳的小朋友當中,你緊張到動彈不得。

這時候老師忽然問你說:「你叫什麼名字?」你明明就會說,可是你驚呆了,你怎麼樣都說不出來。即便你抿著嘴、握著拳,還是說不出來。這時候同學都緊盯著你看,你覺得更緊張,好像鎂光燈打在你身上一樣。直到老師走開,你才鬆了一口氣。

於是每一次當你被要求說話的時候,你就緊張到啞口無言,然後不再問你話了,或是有人幫你回答了,你才感到放鬆。在這個循環當中,你的大腦就把說話跟恐懼連結在一起,形成邱醫師所說的恐懼症。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你很難逃脫的、向下惡化的循環。

判若兩人、內外反差

老師們可以看到很強烈的對比,即使你在家非常的活潑搞笑,可是你到學校,一跨進校門,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判若兩人。你就像一隻探照燈底下的兔子,突然之間驚呆了,說不出話來,甚至肢體僵硬,呆若木雞。

於是雖然你的內心是友善的,你有能力、你有想法,你會說話、也想說,可是你就說不出來。你的表情就是冰凍的、面無表情的,或者是憂愁的。我們在問卷調查當中,在不說話的當下,大默默們內心有很多的小劇場,有很多的獨白。他可能不斷地演練我要說什麼,演練一百次還是說不出來。他可能緊張到腦筋空白,所以當機。就是內外之間有很大的反差。

別人對你有各種假設:可能你是害羞啦、可能你討厭我啊、你對我不理不睬啊、你拒絕我,那你既然這麼害怕,我就不要理你啊。當然就會阻礙到你的求學、交友,以及後來的就業的過程。

老師,非你不可

老師,你真的很重要,為什麼非你不可呢?因為選擇性緘默的小孩,往往上幼兒園才第一次,被丟到一個家裡以外的環境,所以幼兒園老師常常是最早發現選緘孩子的。

而且學校也是孩子最困難的情境,我們剛說在家裡很活潑啊,父母都覺得沒有問題,老師眼中的小孩卻是一個不一樣的、一個安靜模式的,甚至僵硬模式的孩子。再來呢,選緘的小孩真的要從日常生活當中去協助他。

愈早幫助愈好

而且剛邱醫師也特別強調,越早幫助是越好的。我們在協會裡面,很多青年就衍生出其他很多焦慮的症狀,包括憂鬱症啊、完全的緘默。所以真的要在他看起來還不是很嚴重,彷彿只是很害羞、很彆扭,還很可愛的時候,就幫助他。

甚至《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的作者Maggie Johnson就提到,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講,不需要他已經確診、或已經鑑定,老師才幫助他。因為這些方法其實就是幫助小孩的社交,一般的小孩,或者特別是比較敏感一點的、怕生一點、慢熟的小朋友,他們也都適用。

幫助選緘幼兒的四個層次

這個真的不誇張喔,老師,你們就是照亮小默默未來的那道光!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幫到選緘幼兒呢?我把它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個是理解跟接納,這就已經很不容易,因為很多人都還不理解。再來是基本需求跟安全的考量。第三個是進一步地讓他更安心、更放鬆,讓他降低焦慮。在放鬆的前提之下,我們才能夠談到,怎麼樣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他。

一、理解、接納現況

第一個就是理解,這個小孩並不是反抗,並不是針對老師,他不是不喜歡你。以前我碰到,老師覺得很奇怪,小孩一直跟我講話,可是頭一轉過去碰到老師,馬上一個臭臉,然後又不說話,很容易引起誤解。當我們了解,他是因為焦慮所以說不出話來,我們就不會去誤解他。

除了看見他的困難之外,我覺得很重要是,看到他的優點,譬如說他很喜歡畫圖,這些優點讓小朋友從事起來會比較放鬆。

再來是千萬不要處罰,因為他們真的很敏感,如果一朝被蛇咬,嚇到了,要很久才會恢復。威脅利誘也通常沒有效果。

小孩很敏感,會感受到你的氛圍。所以我們自己如果也很焦慮、很急:「怎麼都還不開口?」他也會感受到這種焦慮。

避免一再失敗

再來,我們要避免一再、一再地失敗。我們剛剛看到一個向下惡化的循環,所以如果每次都要求他說話,每次他都說不出來,他就又強化了一次腦筋裡面的說話跟恐懼的連結,久而久之每天這樣就牢不可破。

所以第一個我們要接受,他所有做得到的溝通方式。不管是點頭搖頭啊,有的是拇指往上往下,表示是非題。有的小朋友會用氣音說話。或者有的小朋友他不說話,可是會發出怪聲音。有的小朋友就是只針對一個人說話,例如:老師問他問題,他不會面對著你回答,但是他會跟隔壁同學耳朵邊回答,這樣我們也不要糾正他。

再來就是,他目前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要一直要求他。曾經有老師下課了把小朋友留下來,說:「說再見才能回家。」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反而小朋友就更緊張了。

二、基本需求、安全

再來基本需求的方面,對一個緊張的人,吃喝拉撒睡都有一些困難。例如:他害怕人家看到他嘴巴動的樣子,所以不敢吃飯,那可能要給他一個獨立的空間。他可能上廁所有各種原因,包括:他本來就很緊張,很容易想要上廁所;再加上很敏感,就是憋不住;可是他又講不出來,所以常常會尿褲子。甚至有的小朋友因為這樣不敢喝水,整天憋,尤其女生會有尿道炎。

有的小朋友擔心:「哎呀明天老師可能又要叫我上台說話了,我又說不出來怎麼辦?」擔心到睡不好。這時候我們要讓小朋友安心,讓他知道:老師不會叫他上台,他還做不到的事情,老師不會要求他,或者是老師提供他怎樣的替代方式,是他做得到的。

再來就是,如果這個小朋友被欺負、被霸凌,他也沒辦法告訴你。加上他身體是ㄍㄧㄥ住的,在角落裡安靜不動,你根本看不出來。就有媽媽在小朋友回家之後幫他洗澡,才發現怎麼身上很多瘀青。甚至有的小朋友ㄍㄧㄥ到骨折了,也沒有表現出來,頂多是眼角默默流下淚水。

三、讓孩子安心

以上兩項,就是理解跟基本需求,老師們如果都顧到了,那小孩子日子就好過很多,真的是非常地感謝你們,接下來還可以進一步讓他更放鬆。

譬如:在開學之前,媽媽可以帶小朋友,到幼兒園去熟悉環境。如果有鄰居已經一起玩的,或者兄弟姊妹,已經可以講話的更好,如果他們一起來同班,那是非常的好。至於分班的時候,最好是有說話的夥伴可以同班。因為你要重新培養一個,真的非常的困難。

座位安排

座位這方面,就是看他坐哪邊最安心。譬如:有的小朋友要靠門,因為一下課他就要去上廁所,如果門被小朋友在那邊玩堵住,他就不敢出去。

像我兒子小時候,幼兒園老師發現,他跟某一個同學開始小聲說話,於是就趕快把他們兩個坐在隔壁,讓他們盡量地去說話。萬一不小心說太大聲,老師沒有制止他們,反而讓他們有機會就說,旁邊的人一起加入最好。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感謝,因為恐怕很多老師是相反,看到講話趕快把他調開,才不會干擾秩序。

一視同仁、正常化

再來就是,小朋友不喜歡太過被注意,尤其不喜歡被標籤化,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同學有時候問說:「他怎麼都 不講話啊?」我們可能要做一個正常化的說明:「我們每一個人有時候,都會害怕某一個東西啊,他現在只是比較害怕說話,慢慢地也可以克服。」

老師如果願意花一點時間,跟這個小朋友建立一個溫暖的關係,也會讓他放鬆很多。

活動參與

在活動的部分,我以前最感謝的一種做法就是,老師願意用一個全班都做得到,包括我兒子也做得到的方式。例如:本來是點名回答,現在變成「1234,來大家舉手,答案是哪一個?」全班都可以參與,包括我兒子。

當老師發現我兒子願意錄音,播給全班聽的時候(前提是他願意,如果他還是覺得這樣他會很害怕,就先不要)。他發現這個的時候,就出了一個作業:「寒假同學不是都會出去玩,拍家庭影片嗎?那我們來秀所有同學的影片。」在影片當中就聽到我兒子說話的聲音。當然還要教小朋友:「那也沒有什麼啊,不要大驚小怪」,才不會嚇到。大家就是若無其事的,他的聲音也是混在,所有的小朋友聲音之中啊,就很自然,這也是一個減敏感的方法。

剛說的,他不喜歡意外,如果忽然之間問他問題,忽然之間叫他上台,都會很緊張。所以這些可能老師,要花一點心思事先準備,看看怎麼樣的方式,可以讓他比較自在又可以參與。

他完全沒有回應的時候,老師難道就不跟他互動嗎?也要啊,因為這樣才能夠建立比較溫暖安心的關係。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播報員」,譬如:看他畫的圖說:「你畫的是你去中正紀念堂玩的樣子喔。」也可以有一些附加問句,讓他彷彿在心裡回答。不說話的時候很自然,說話的時候也很自然,就讓他很安心,知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也不會怎樣啊,也是蠻愉快的。

如果老師能夠這麼樣的柔軟、彈性,又有耐心,又能夠有一點幽默。像我兒子很喜歡豬,所以老師就特別上課講繪本,有關豬的,他就會很開心。小朋友給老師的回饋,好像看不太出來,又好像沒反應,可是其實只要他的嘴角往上一點點,然後本來是懊嘟嘟的,變成有一點微笑,這樣就非常、非常的厲害了。

四、幫助孩子進步

在上面的這些前提之下,他生理需求都照顧到了,又能夠讓他很安心,那我們就可以開始讓他進步,在說話的這方面。

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有家長、老師、治療師合作。譬如:治療師先在診間跟小朋友說話,再把這個說話帶到學校去;其實媽媽直接到學校去是最快的。既然他在家裡能說話,在學校不說話,那我們就可以模糊之間的界線,這叫做減敏感,就是剛才邱醫師所說的「滲入法」,叫做「一次一小步計畫」。另外,轉銜也非常重要,每兩年換一次班,每次都重新開始,甚至會倒退到原點,或甚至比原來更惡化。

模糊家庭和學校的界線

怎麼樣模糊界線呢?甚至在開學前,小朋友還沒進到幼兒園之前,就可以開始。老師可以到小朋友家裡去,說不定你會聽到他跟爸爸媽媽自然地說話,說不定你可以加入,至少讓他對你感到熟悉。但是去的時候並不需要告訴他目的:「我是來幫助你說話的。」因為一旦意識到這個,可能小朋友就開始緊張或抗拒了。

另外,物色他可能成為好朋友的同學,鼓勵他們在放學之後玩,或是出作業讓他們兩個一起做。如果媽媽跟兄弟姊妹,就是邱醫師所說的「行動電源」(他們本來就可以說話的對象),可以入班,那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帶得非常的好,常常找我去班上,譬如:去教室布置啊、還有一些校外教學啦。接下來,老師就安排同學,假日的時候輪流到我們家去。

另外,小朋友願意的狀況之下,在家錄音或錄影,到學校播放。至於播放給誰聽,還要特別設計過。譬如:小朋友只有這兩個同學,比較安心願意放給他們聽,那就只有這兩個同學聽,不要超出他的自在範圍。

在校的悄悄融入

對於真的比較緊張,以至於他在班上完全沒有聲音,那可能要給他一個隱密不受打擾的空間,先讓媽媽跟小朋友在裡面玩起來。小朋友跟媽媽可以自在說話的時候,再慢慢地,老師先走進去拿個東西再出來。當然你進去萬一他就不講話了,那就趕快撤,不要ㄍㄧㄥ太久。然後慢慢地,發現門打開的時候,老師在那裡晃來晃去,也都聽到他的聲音,那或許就慢慢地靠近、慢慢地靠近,最後能加入小朋友跟媽媽在玩的遊戲當中。

家訪的例子

這是家訪的時候,這裡是單一一次,但是隨著每個小朋友情況不一樣,這個十分鐘可能你要兩三次才達成。

先不要告訴小朋友要去做什麼,就是去跟媽媽聊天,你們在廚房。小朋友這時候是跟老師在不同的房間、不同的空間,可能小朋友跟爸爸是在客廳玩遊戲。老師跟媽媽在廚房聊天的時候,發現爸爸跟小朋友在客廳已經玩起來了,而且聽到小朋友說話了,媽媽就提議:「我們上次去動物園玩,那個影片很好玩耶!那我們來播播看。」那時候小朋友聲音就會出現,老師也一起來聽,這樣小朋友就發現,我聲音出現很自然啊,老師聽了也沒怎樣嘛。然後接下來,小朋友跟爸爸可能繼續在玩,老師可能在附近晃來晃去,一下在廚房、一下在客廳,發現小朋友都能繼續講話,就可以嘗試加入。這個都有很多的變化,這只是一個例子。

一次一小步計畫

我們先以孩子一定做得到的方式為起點,因為我們不要讓他一再地失敗,就好像先射箭再畫靶,所以第一次一定成功。接下來就分出很多很細的步驟,很多不同的活動,它的難度都有非常細微的不同。譬如:說數數字很容易,朗讀就比自己說話要容易,封閉式的問題、是非題,只要答一個字,好不好?好,如果要自己主動說的就很困難。

細分出具體步驟

這種步驟細,有時候會細到很細,就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點巧思。譬如:小朋友願意用手機的語音,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或是背誦詩,可是他不喜歡被別人聽到,只有老師可以聽,這樣就是一個起點,他做得到的。接下來可能老師跟小朋友就一起聽,接下來可能再加入另外一個同學一起聽。

更固著、更焦慮,甚至發生懼學的時候,步驟就變得更細、更細。可能別人不假思索、一步到位的,我們卻要把它分成一百步。

跟隨孩子的步調

因此我們是跟隨孩子的步調,他目前能夠做到的是什麼,然後慢慢跟著他自在的步調來前進。而不是我先給他設一個目標:每天放學要說再見,這種他做不到。

每次只改變一個變數

每次只改變一個變數而已,這聽起來蠻機械化,可是真的運作起來是這樣子才有用。因為這樣才是最不會緊張,如果每次都改變很多,那就很難適應。每次難度只調高一點點,這一點點呢,讓他剛剛好做得到,然後又能進步。

萬一孩子沒做到

如果萬一沒做到,那常常發生,因為我們很難預知,我們也不要顯現挫敗感。對一個敏感的小孩來講,其實有時候不一定是罵,只要你覺得很失望,他就會覺得很挫折。那要怎麼講呢?就是說:「我這次要求太大步,我又設計錯,搞錯了,沒關係、沒關係,我們再回過頭來,把上一個目標再重複。」

有時候寧願慢一點,譬如:玩桌遊啦,或怎樣好玩的方式去複習,讓他習慣成自然之後再前進。一旦他倒退,要再進步難度又更高了。

一定要好玩

再來就是一定要好玩,這對幼兒來說很重要。我們是以很好玩的方式,好像在跟他玩,他並不覺得被逼迫說話,只是覺得很好玩。然後不知不覺當中他就進步了,後來他也忘記他以前不說話是什麼樣子,這樣是最好的。

一次一小步計畫例子

這是一個例子,說話相簿可以是任何可以播音的東西。一開始老師跟Evelyn的互動,只是點頭、搖頭、手勢等等。接下來可以用一些強迫選項的問題,可能只要一個字:「你玩得很高興對不對?」、「在那邊吃的冰淇淋是草莓還是香草?」類似這樣。然後等五秒鐘,就是不多不少,如果你太快放棄,他就還沒暖身好啊,如果你撐太久,他又太緊張。

也可以請他耳語,在你耳朵邊說就好。也可以玩一些遊戲,像丟氣球,互相丟然後數1234,或動物的叫聲等等。接下來再加入一個朋友,一個你已經物色好,平常跟他玩得很high的朋友。老師可能每天花五分鐘,可能一個禮拜兩次。這樣子其實是可以看到他,雖然是一次進步一小步,可是累積下來,還是可以看到孩子的改變。

運用桌遊

桌遊就有各種不同的說話量,有些是不用說話,就是大家先放鬆、放鬆。有些是說一個字的,像Uno,有些是說一個句子。我兒子最喜歡的就是故事骰,方法就是,我先跟他在某個地方玩。當然如果老師同學願意來我們家,那是最好的。接下來當培養出一個說話夥伴,就加入我們,然後可以輪流說故事。可是他沒有感覺到是在練習說話,他只是覺得很好玩。

蘭花孩子

這個譬喻我蠻喜歡的,就是他們很敏感、很難養,可是當他們有環境的支持,可以開出最美麗的花。

老師心裡的話

我們有一個所有關心選擇性緘默的FB不公開社團,創辦人劉雅真老師說:「我們用讓他安心的方式,循序漸進,孩子會慢慢融入團體。老師常常就是改變他一生的那一個人,做老師這份工作,最高的價值不就在這裡?」其實雖然他看起來沒反應,可是他都很認真在聽。老師對他一點一滴的好,他都永遠地記得。就算是只有一個老師也好,如果有讓孩子感受到這種真正的關懷,那真的會成為支撐他的一股力量。

選緘青年的願望

協會裡面的青年很希望,未來的孩子不要像他們成長過程那麼辛苦。這些青年雖然現在有些還非常的辛苦,但是他們都跟我們一起在宣導,做了公益明信片來義賣。所以真的很感謝越來越多人,能夠體會到我們的困難。現在當然最希望的就是,在幼年的時候就得到很大的幫助,後面又銜接得很好的時候,真的就可以免掉這許多的辛苦。

三則紀錄影片

還記得提過一次一小步計畫嗎?這真是幫助我兒子的救命方法。在現場演講裡,我們分享真實的案例和影片。在這裡,我想播放三則紀錄影片,相信畫面會讓大家更有臨場感,更容易了解。

第一則影片是治療師Maggie Johnson到Madelaine家裡教媽媽怎麼樣做悄悄融入。治療師成功地在半開的門外面,聽到Madelaine的聲音。後來Madelaine媽媽也把這套方法帶到學校去。

第二則影片是治療師之前到Megan的家裡成功地讓Megan說話,再把原班人馬搬到學校去,讓導師第一次聽到Megan的聲音。注意到他們做的活動是數數字、朗讀,這樣說話負擔比較小的活動。

第三則影片是九年來從來沒有讓爺爺聽到過聲音的Red,透過手機留言,讓爺爺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一次一小步就是這樣:從遠到近、從間接到直接、從非同步到同步,慢慢地習慣開口說話。

最後提醒大家,一次一小步計畫實際做起來,會因個別狀況不同而不同喔。同時也要注意小孩的反應,避免他太過焦慮,以免造成反效果,祝福所有大默默、小默默都越來越好!

內容來源:Ruth Perednik、Maggie Johnson、邱姵寧醫師。

圖片來源:Ruth Perednik、《山下同學不說話》、林姿杏、王翠儷、熱圓圓、MeeMee Gulu、俐璇、李詠葳、Saana。

影片來源:BBC。

2 則留言:

  1. 謝謝妳的分享!對父母來講真是一大鼓舞!

    回覆刪除
  2. 謝謝您的分享,真的幫助很大

    回覆刪除